1月1日起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》正式施行,环保税由此成为我国的第十八个税种。环保税作为一个新税种,社会上对它还不够了解,甚至存在着一些“糊涂认识”,此文帮您捋捋清楚。
开征环保税,是为了筹集财政收入吗?NO!
对于这个问题,财政、税务、环保部门的回答都是否定的。
一般来说,税收的主要目的就是筹集财政收入,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和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财力支撑,但环保税还真挺特殊的。
环保税的征收,主要是建立两个机制:一是正向减排激励机制,多排多缴、少排少缴、不排不缴;二是动态税额调整机制,由国家定底线,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上浮。
第一个减排激励机制,以大气污染物为例,排放等量但具有较高危害性的“甲醛”所要缴纳的环保税是普通“烟尘”的24倍。这种政策处理,有利于引导企业改进工艺,减少污染物排放,特别是减少高危污染物的排放。
第二个动态税额调整机制,即征收标准不是定死的,可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灵活调整。比如,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压力很大,就要实行严格的环保制度,把征税标准调高。
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,为大气污染物、水污染物、固体废物和噪声等4类。环保税法规定,大气污染物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.2元至12元,水污染物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.4元至14元。固体废物按不同种类,税额为每吨5—1000元。噪声按超标分贝数,税额为每月350—11200元。各省(区、市)可依照税法授权,来确定环保税适用税额。
从全国来看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上海、江苏、河南等6个省份,税额处于较高水平。特别是北京市堪称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”,大气、水污染物税额都是按高限确定的,相当于“双顶格”!6省份中,京津沪和江苏财力雄厚,把税额调到较高水平,显然是要传导压力,让排污多的企业付出代价,而不是以此增加财政收入。
“环境保护税法明确,开征环保税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,减少污染物排放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也就是说,开征环保税的目的,不是为了钱,而是为了环保。”中国政法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,环保税是要发挥税收“杠杆”调节作用,让高污染、高排放企业加速绿色转型。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,就可以少缴税,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环保治理投入,全靠环保税来支撑吗?NO!
既然开征环保税,不是为了财政收入,那么问题又来了: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么严格,环保治理需要大量投入,靠环保税收上来的钱撑得住吗?
可以明确地说,如果只靠环保税的收入来支持的话,肯定是入不敷出。
环保税,是费改税的一大成果,它的前身是排污费制度。环保税立法,一个重要原则,是将排污费制度向环境保护税“平移”,收入上不会有太大变化。从近几年来看,全国排污费收入大约在200亿元左右。而中央和地方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,远远大于收取的排污费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国一般预算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达到了1.76万亿元,重点是支持大气、重金属和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和防治。2017年前11个月,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为4506亿元。照此估算,环保税一年收入,可能连支出的零头都不够!
那么,环保资金投入如何解决?对此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,按照预算法的规定,税收收入应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,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。
也就是说,18个税种的收入,是放在公共预算里统筹使用的,收支并非一一对应。因此,环保税收入也不是专款专用,收多收少不直接与支出挂钩,更不会影响环保治理的投入。
以往排污费实行中央和地方1∶9分成,环保税实施后的一个新变化,是将环保税收全部作为地方收入,中央不再参与分成。因为污染治理责任,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,把钱留给地方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,加大环保投入。
缴了环保税,企业就可以随便排污吗? NO!
依照环保税法的规定,环保税按季申报缴纳,今年4月1日至15日是环保税首个征期。环保税以污染物排放量为计税依据,“多排污多缴税、少排污少缴税”,并对降低排污浓度的企业给予减税优惠。
但也有人担心:多排污多缴税,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企业缴了环保税,就可以随便排污了?如果企业超标排放怎么办?
“这个担心大可不必,征收环保税跟环保执法,两者是并行的,不是替代关系。”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,为大气污染物、水污染物、固体废物和噪声等4类。环保部已经发布公告,明确了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火电、造纸、钢铁等17个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,以及未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采矿业、制造业等适用的排污系数、物料衡算方法。
根据环境保护法,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,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,环保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、停产整治等措施;情节严重的,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,责令停业、关闭。
“如果市场主体违法排放污染物,环保部门要依法进行处罚,并责令其改正,直至关停。绝不是说只要缴了税,企业就可以违法、就可以随便排污了!”这位负责人强调,这就好比一些企业即便缴了税,但如果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,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样。